返回

帶來集體回憶的辛歌

07/11/2019

信報財經新聞 | C04 | 影音文化 | 藝文評論 | By 李夢

《玫瑰玫瑰我愛你》和《永遠的微笑》等上海時代曲,曾陪伴不少人成長,並成為一代乃至數代人的集體回憶。許多人或許並不知道,那些琅琅上口的曲詞,究竟出自哪位音樂家之手?中英劇團的《人生原是一首辛歌》回溯二十世紀上半葉滬港兩地音樂往事,道出「歌仙」陳歌辛曲折多舛的短暫人生,引人感慨:個體在浩蕩時代面前,雖渺小,卻仍有力量。

創作人物傳記劇並不容易,若劇中主角是人盡皆知的明星名人,扮演者不免在似或不似上被品評一番,劇情如果虛構太多,也會被視為不符史實;若劇中主角並非為人熟知,如何提升觀者好奇、牽引其跟隨劇中角色命運而悲喜唏噓,則是一眾主創人員需要直面的考驗。陳歌辛更特殊:他的生平故事對觀者或許並不熟悉,但他為周璇、李香蘭和姚莉等紅歌星寫下的歌曲,至今仍常演常新。《人》劇編劇和導演不單需要將音樂、戲劇乃至舞蹈等元素融合於兩個半小時的劇作中,亦需考量如何在陌生與熟悉間建構張力,豐富這位音樂家的苦樂人生,同時避免陷入過度煽情的俗套與窠臼中。

分場節奏拿捏得當

導演張可堅與編劇司徒偉健以兩幕共12場戲講述陳歌辛46年曲折人生。以檔案管理員丁先生與前來查閱陳歌辛手稿的女學生Rose的對話開篇,藉由倒敍兼口述方法回憶往事。丁先生與Rose的交談穿插劇中,直至最末揭開謎底:原來丁先生正是1950年代闖入陳歌辛家中並奉命燒毀其手稿的人,而他當年心軟私自留下的《永遠的微笑》原譜,宛若一把鑰匙,開啟這場回憶、追索、感慨甚至懺悔之旅。分場是否過多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頻繁轉場可推快劇情演進節奏,切分不當卻容易顯得太過急促,鋪排不足。所幸,導演及演員對分場的節奏拿捏得當,而背景音樂的適時穿插,為轉場增添意猶未盡之感。

既是講述音樂家生平,音樂元素在劇中自是不可或缺。今次音樂總監由陳歌辛之子、作曲家陳鋼擔任,本地青年創作人江逸天擔任聯合音樂總監,老少搭配,為全劇音樂的鋪排與呈現帶來不少亮色。雖說依照劇中擔任鋼琴演奏的陳雋騫所言,陳歌辛筆下旋律「改任何一粒音也會破壞整首歌」,但此番兩位作曲家在佳作基礎上的二次創作,關注配器,又深諳「少即是多」之道,確有點睛之美。

一眾演員的演技與唱功出色,但不知是否因為演至過半場次而疲累,男主角的部分台詞因語速太快而不夠清晰,另有配角忘詞或講錯詞。

散場後與友人談論,有人因尾聲處鋼琴獨奏《梁祝》(陳鋼的成名曲)時男女主角夢中再相擁而淚目,有人對劇中女學生熱鬧討論這位音樂才子樣貌和才華時的歡愉與羞赧印象深刻,亦有人入場是重溫周璇等人經典金曲,而筆者感慨的不僅是藝術家被誤解纏繞的一生,或是命運對渺小個體的把玩捉弄,更是愛的力量,愛情、友情、親情及對世間苦難的深切同情。這是陳歌辛筆下旋律時至今日仍為人緬懷的原因,也是此劇在此時此城上演時有待觀者細味思索之所在。

#李夢 #影音文化 #藝文評論 - 帶來集體回憶的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