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英劇團四十載「零與無限大」

05/04/2019

大公報 | A19 | 文化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四十年可以改變很多事,對於一個劇團而言也有一定的紀念意義。中英劇團踏入第四十年,從最初以戲劇教育起家,一路發展至關注社會現實和本地故事,留下很多舞台記憶。為讓觀眾了解香港戲劇發展及戲劇教育史,中英劇團於本月四日至十三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舉辦展覽,展現劇團「文獻庫」珍藏製作紀錄、繪本、場刊、劇照和影像等。

中英劇團總經理、新任藝術總監張可堅,中英劇團前任藝術總監古天農,資深編劇、導演及演員張達明,於開展前舉辦傳媒發布會,暢談劇團歷史和一路走來的心得體會。

透過展品回望香港歷史

中英劇團於一九七九年創辦,古天農是第一位華人藝術總監, 「中英劇團是受政府資助的藝術團體,一直以來的創作都體現對社會的關心。劇團創辦之初,不僅設立戲劇教育劇場,更來往學校進行巡迴演出,亦是首個到越南難民營表演的劇團。」古天農表示。他執掌劇團期間,把外國總監、演員、作品作主導的劇團逐漸轉為港味十足的香港劇團,始終鼓勵本地創作,甚至推出長者口述歷史計劃,辦口述歷史劇,讓大澳九十餘歲的婆婆登上舞台親自講香港過去的故事。

張可堅於一九八二年加入中英劇團成為全職演員。他亦認為,身為戲劇人應關心社會: 「香港話劇界早年以翻譯外國劇作為主,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逐漸關注本地創作。中英劇團曾於一九八六年改編莎士比亞戲劇,繼而加入本地元素創作《元宵》,以及其後的《女大不中留》等,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張可堅認為話劇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為進一步拓展本地話劇市場,他會在接棒之後,令中英劇團融入大灣區發展,多多北上演出話劇。

如今,提及張達明,人們很難將其與中英劇團聯繫在一起,其實張達明人生唯一一份全職合約的工作就是在中英劇團。張達明笑言:「當時我不僅是一名演員,還嘗試編劇,喜歡根據個人經歷,觀察香港發展進程,進行戲劇創作,至今回想起來,那段在中英劇團創作舞台劇的時光真是十分美麗。」他的作品《客鄉途情遠》更獲得首屆香港舞台劇獎之最佳導演及最佳劇本。

資料數碼化是當務之急

去年,中英劇團獲民政事務局資助,設立中英檔案文獻庫,整理各種形式的製作紀錄、繪本、場刊、劇照等。古天農道: 「近年,香港提倡保育,但很多都只是硬件,軟件說沒有就沒有了。」文獻庫現由中英劇團文獻主任陸詩恩主理,至今已整理了過千份藏品, 「表演藝術注重在現場演出,很多當時的舞台劇照、劇目海報,甚至是錄影帶,倘若不加以保存,就會慢慢消失,畢竟經年之後,紙張會變脆,部分錄影帶也會沒有合適的播放設備,故此將現有的資料進行數碼化處理是一件很緊迫的事。」陸詩恩說。

是次展品包括部分劇目海報和當時演出的劇照、中英劇團的舞台站位表、排演時撰寫的筆記、劇團首次進入越南難民營演出的照片,以及一九九二年《會唱歌的昂船洲》的實體舞台模型等。

此外,中英劇團第四十劇季「零與無限大」劇目正接受預售購票,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新劇季二○一九年上演劇目詳情見附表。

圖片:中英劇團提供

####

古天農(左起)、張達明、張可堅暢談中英劇團四十年故事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一九九二年,中英劇團環保主題劇《會唱歌的昂船洲》舞台模型

古天農編劇、導演劇作《芳草校園》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