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江倩瑩

教育及外展主管

在我24歲那天,得到了獎學金,正準備幾天後前往英國升讀碩士之際,我媽媽在毫無預警下突然離世。當時我不能丟下家人離開香港,唯有把升學延後一年,雖說是與家人一同去面對,但原來太急速而來的傷痛,實在無法承受,本來是避風港的家,變得令人感到窒息。眼前變得舉步維艱,摸不清前路,也見不到退路。 


後來,我跟朋友一起創作一齣劇作──《忘》,講述了一位女子在未婚夫離世後,重新接受一段新戀情時的內疚及掙扎,不少是我當時感受的投射。身為長女,我必須去處理不少家中雜務,每天在同一種情緒內打滾,我需要離開,但同時我為自己萌生這種念頭而內疚。結果在創作及排戲過程中,意外地疏理了久藏心裏的思緒,演員們也陪伴着我渡過了一個又一個哭着排戲的日子。


家人在演出時有來看,是喪親後一家人首次去正視傷痛,大家坦蕩蕩地哭。那是我首次感受到戲劇的威力,它創造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我重新感受自己,也整理自己重新出發。前面終於露出的那點曙光,其實就是由撥開霧霾後的自己發現的。


來到中英後,我開始要接觸之前刻意迴避、有關情緒病的教育計劃。仍然深刻記得有一次完成了復元人士的演出後,我回到後台後哇哇大哭起來,當復元人士在人前回望及演繹自己的過去,面對自己,那份勇氣代表着他們能昂首闊步邁向未知的將來,我以為我在教導他們,卻原來他們在台上的光芒,用事實告訴了我戲劇教育的終極意義。


英國華威大學戲劇教育碩士(MAin Drama and Theatre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Warwick),負責本劇團的戲劇教育課程策劃及設計,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委員及《TEFOzine戲劇與教育專業雜誌》編輯,曾參加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育聯盟第六屆世界會議(IDEA2007),並於巴西舉行的第七屆世界會議(IDEA2010)當中擔任專研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活動統籌。 

江氏為資深戲劇教育工作者,有超過十五年教授幼兒園、中小學及大專學生戲劇經驗,曾擔任Starlit Learning Centre教育總監、TheatreNoir課程總監和香港小莎翁戲劇導師;2005年,於英國留學期間,獲英國文化協會志奮令獎學金,曾跟隨Dr.Jonathan Neelands和Dr. Joe Winston研習戲劇教育法、故事演說等課題;2000年考取香港大學國際交流獎學金,前往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留學,選修表演藝術,於School of PlaybackTheatre (一人一故事劇場)跟隨Jo Salas 和HannahFox學習。

憑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江氏於2008年合著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Drama,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更被納入新高中英國語文課程教科書之一。曾為超過十所學校執導音樂劇,包括九龍真光中學《綠野仙蹤》、聖嘉勒女書院《歌舞青春》、聖公會李福慶中學《約瑟與他的神奇彩衣》、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窈窕淑女》等。1999年,江氏成立「柴娃娃實驗室」(Matchstickers),曾作多個多媒體演出,作品包括:《愛佢?唔愛佢?》(1999)、《下集連上集》(2000)、《老友鬼鬼 只限女仔》(2002)、《隔離學校》(2003)、《忘》(2004)、《十五星級的家》(2006)等。2007年受英國伯明翰戲劇教育劇團The Playhouse邀請創作及演出跨文化教育劇場─Giant and Hero (《巨人與英雄》),並於英國及香港中小學作巡迴演出。

江氏近年為中英擔任導演作品包括:社區口述歷史戲劇計劃《故我在西貢》(2020)、葵青區青年活動委員會暑期音樂劇《我要高飛》(2015)及校園巡迴論壇劇場《獨‧尋‧匿》(2015),亦為多個製作擔任執行監製,包括:環境劇場《同舟人》(2019)、遊歷式劇場《我們的摩登時代》(2019)、口述歷史戲劇─《後來留下了什麼》(2019)、長者劇場《禧戲劇場》(2015-2019);青少年音樂劇 ─《買。棄。囤》(2019)、《逐夢島》(2017);精神健康社區戲劇《生命調色盤》(2019)以及互動教育劇場《再生人‧再新人》(2013)等。